2024年1月9日,权威期刊《自然》发表我所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龚语嫣同学第一作者短文Climate policy must integrate blue energy with food security, Nature 2024; 625, 241,提出观点:可持续共生的海上蓝色能、粮工程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例如海上风电、光伏和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与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相结合的共生项目。然而蓝色能、粮共生工程在科学选址及空间布局设计、经济补偿政策制定、公众审美引领、自然生态融合度提升以及长期生态环境观测评估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文章提出应通过科学研究、长期观测和政策推动来制定系统解决方案,并通过不断尝试和验证,帮助推动蓝色能、粮共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途径。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双碳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海洋新兴产业繁荣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的产业协同、空间协调,推动高质量用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二所依托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实验室、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省近海海洋工程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等平台,长期开展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过程研究、海洋工程风险与环境效应、海洋生态演变与安全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探索自然资源领域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海洋空间规划助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海洋生态系统两山理论拓宽实践路径。
龚语嫣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与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21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目标海洋空间冲突优化权衡与选址规划。文章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叶观琼教授。浙江大学、东海实验室博士后何柳月以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曾江宁研究员为共同作者。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023-w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