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生态研究团队在西北太平洋深水海山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编辑:严润玄、沈程程 时间:2024-05-13 访问次数::140

近期,MED大洋生态研究团队于海洋学期刊《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发表了题为《Pred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egabenthic communities on deep-water seamounts with cobalt-rich crusts in the Magellan Seamount Chain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我国大洋航次获取的海底视像资料,构建了一系列巨型底栖动物形态种的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得到5个巨型底栖动物群落在麦哲伦海山链上两座邻近海山表面的分布情况。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所与河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严润玄,通讯作者为王春生研究员和沈程程副研究员。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806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6132)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学研究基金(QNYC2303)资助。

海山上存在许多以珊瑚和海绵为主的巨型底栖动物群落,底拖网渔业、深海采矿等人类活动会对脆弱的海山生态系统严重的影响。目前对深水海山巨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及其群落结构的认识不足,阻碍了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推进。本研究获取HOV和ROV在采薇和维嘉海山上27条调查测线的视像数据以及相应的环境数据集,预测了32个巨型底栖动物形态种的分布,并且基于聚类分析确定了5个巨型底栖动物群落(图1)。模型结果显示近底流的流速和流向、水深位置指数(BPI)和背散射强度对大多数巨型底栖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图2)。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群落1和群落2所有的海山区域存在较多的脆弱性物种。5个群落在两个海山上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表明两个海山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连通性。底栖群落的分布揭示了深海海山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可为深海生物保护区规划提供依据。

图片 2.png

图1 采薇海山(a)和维嘉海山(b)上5个巨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以及每个海山上群落面积的百分比(c)

图片 1.png

图2 物种分布模型中环境因子对于不同巨型底栖动物形态种的重要性


论文引用:

Yan R , Shen C , Zhang D ,et al. Pred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egabenthic communities on deep-water seamounts with cobalt-rich crusts in the Magellan Seamount Chain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J].Deep-Sea Research Part I, 2024, 208.DOI:10.1016/j.dsr.2024.104303.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