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共护海鸟家园 共享生态福祉”2024年海洋鸟类与栖息地保护系列活动在舟山定海东海云廊、海洋鸟类科普展览馆、舟山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步举行。国内知名鸟类保护专家、资深学者、行业大咖齐聚一堂,以提高公众对海洋鸟类及栖息地的保护意识,加强各方合作,携手共护海洋鸟类的家园。浙江省观鸟胜地、浙江省中华凤头燕鸥抢救保护基地揭牌仪式先后举行,并成立舟山市爱鸟护鸟志愿者联盟。生态实验室曾江宁研究员应邀出席了本次2024年海洋鸟类与栖息地保护系列活动,并与海峡两岸的海洋鸟类专家探讨了从海洋生态系统角度开展鸟类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合作。

参加系列活动的浙江省林业局领导和海峡两岸学者合影
活动现场播放了中华凤头燕鸥主题纪录片——回归与盛放的生命之歌,通过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华凤头燕鸥回归、筑巢、求偶、孵化育雏以及小燕鸥成长的故事,纪录片丰富又深邃的语言镜头,令现场听众感受到了神话之鸟生命的传承和力量。海峡两岸两位资深海鸟专家范忠勇研究馆员和袁孝维教授的主旨报告《中华凤头燕鸥在浙江的种群恢复和海鸟保护》《马祖列岛燕鸥保护区的挑战与展望》不仅肯定了浙江省海洋自然保护地的工作,也呼吁全民持续开展多元化的保护宣传推广,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海洋生态保护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舟山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省十八个海洋保护地中的重要一员,位于舟山西北部灰鳖洋海域,由9个无居民岛组成,保护区面积500.1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12.55公顷。近年来,在浙江各界共同努力下,五峙山列岛“鸟类天堂”已经闻名于世。如今,五峙山列岛被列入了中国重要鸟区名单,并已成为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数量从2008年的6只发展到了2023年的74只。五峙山列岛共观察到水鸟51种,分属7目11科,其中留鸟7种,夏候鸟24种,冬候鸟18种,过境鸟2种。岛上另有其他鸟类54种,种群数量多时达2万余只,特别是大凤头燕鸥和黑尾鸥,已在五峙山列岛形成了庞大的数量优势种群。大多数燕鸥都属于海洋性鸟类,生活史部分或完全在海岸或海岛等海洋环境。五峙山列岛附近海域受长江、钱塘江等入海江河水体影响,营养物质丰富,鱼虾资源丰富,给鸟类提供了丰富饵料。MED实验室正在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氮磷迁移转化关键过程及生态系统响应(2021YFC3101702)”和浙江省尖兵计划项目“近岸海域污染源解析、高效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2022C03044)”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舟山海域氮磷比例失调,磷相对缺乏,而大量鸟类在五峙山栖息,其排泄物给附近海域补充的磷酸盐则起到了调节局部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盐组成的生态功能。

志愿者在五峙山列岛拍摄的4种燕鸥同框画面(左三为中华凤头燕鸥,2018年种群估计恢复至50只)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10多年前,全世界神话之鸟数量不足50只,如今已恢复性地增长至200余只,其中五峙山列岛就占比近40%。五峙山列岛保护‘神话之鸟’的经验,对我国海洋鸟类保护、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都很有借鉴意义。”在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看来,除了建立保护区,开展系统性的保护工作,让鸟类从濒危到重生的关键还在于科学监测、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合作。未来,海鸟与海洋饵料生物之间的关系,海鸟的海岛栖息地网络、水文-化学-水生生物-海鸟生态系统动力学、海洋保护区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均将成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着力方向。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