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舟山市科协和海洋二所承办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走进新质生产力”系列科普活动来到了海洋二所舟山基地。省科协倾力打造该系列科普活动,旨在深耕青少年科普教育,搭建起公众与前沿科技之间的桥梁。本期活动中,120组亲子家庭组成的参观团在基地探秘“大洋”号科考船、了解各种科研设备后,来到了由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实验室(MED实验室)微藻团队经多年努力建设的微藻种质库。
MED微藻种质库
微藻(Microalgae) 是指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细胞形态的微小的藻类群体。它并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称,微藻在海洋、陆地广泛分布,具有自养、异养和混养三种营养模式。微藻细胞个体微小,代谢迅速,加之数量庞大,其光合作用是维持地球O2和CO2浓度平衡的重要贡献者,在我国碳中和事业中大有潜力可挖。


位于舟山基地的微藻种质库通过近20年多个项目的积累,目前保存有甲藻、硅藻、绿藻等多个门类700多株藻株,其中有许多为赤潮原因种。这些藻株主要是从中国及世界其他海区采集的样品中通过单细胞分离所得。科研人员已对其中大部分藻株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该藻种库已经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科研单位提供了合作研究素材与技术支撑,为赤潮的研究与微藻的下游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参观过程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科研人员抛出的问题——大家知道藻类有什么作用吗?有的说可以制作保健品,有的说可以用于化妆品生产。科研人员继续补充道:“微藻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们拥有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高效地吸收二氧化碳,参与生物固碳过程,同时还能净化污染的废水,保护我们的环境。”
显微镜观察环节,孩子们又兴致勃勃排队仔细观察起藻类来。每看到一种藻类细胞,孩子们就惊叹连连。“看!它有鞭毛。”一个孩子兴奋地嚷道。“这个小朋友说得对,”科研人员赞许地说道,“这就是一个带鞭毛的藻类,它能够自由游动,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公众的科学素养、海洋意识,就在这一次次的海洋科普活动中得到了提升。微小的藻细胞,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筑下了科学素养的基础。
MED暑期海洋研学
炎炎酷暑,向往大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MED实验室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号召,积极扩大公众海洋意识宣传途径,倡导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实验室科学家走进校园、走入社区,广泛开展海洋科普讲座,在全国科普日、世界海洋日期间开展了丰富的体验式科学传播活动。

暑假是大部分中小学生丰富课外活动的重要时间段。从以往的活动反馈来看,海洋研究神秘而有趣,但普通民众难得有机会接触到海洋研究的相关工作,且每年的公众开放活动无论是举办频次还是开放时长都极其有限,广大市民群众苦于“不得其门而入”。为了更好助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宣传海洋意识,实验室尝试提供机会以满足对海洋科研有着极大热情的中小学生来体验科研生活。这些学生在体验结束后表示,海洋中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海洋污染和温室效应需要大众参与一起改变,同时科研是一项艰苦而烧脑的工作,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坚韧的毅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87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