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是自然资源部的工作指导方针,也是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科技人员的科技追求。
2024年5月,实验室多个研究小组分赴省内外海洋一线,对海洋自然碳汇、湾区海洋风险防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核电致灾生物、滩涂光伏适宜性、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海洋自然保护地、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等主题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咨询与指导。牢记党中央的嘱托和自然资源部的职责,将部重点实验室、部野外台站的生物、化学、生态的科研生产力向高质生产力转化,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建设。
指导南北麂列岛国家公园顶层工作设计
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从技术层面未雨绸缪,实验室牵头组织海洋二所海洋生物、水文、地质、遥感、海岛、规划团队专家,为南北麂列岛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基础工作和申报方案提供强有力支撑。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海洋二所团队通过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关键物种丧失等问题,分别从近海水动力和物质输运过程、生物多样性长期变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编制了南麂列岛生物和生境长期监测方案,积极探索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促进整体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

南北麂列岛公园工作进展工作介绍
服务涉海清洁能源产业健康运转
优化能源结构是减碳降碳的重要抓手,沿海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作为绿色能源产业,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蓝色经济的重要部分。实验室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在秦山核电站、三门核电站的早期论证阶段提供海洋化学与海洋生物学的服务。进入21世纪,青年一代科学家继续发扬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精神,对滨海电厂温排水生态影响、海水冷源致灾生物分布与生活史、核电取排水安全综合评价、核电厂址与布局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一些生态问题,甚至生态灾害也不期而至。5月,在梅显俊副所长带领下,曾江宁、江志兵研究员共同赴三门核电厂调研,与核电站环境部门围绕核电站潜在致灾生物的防控进行交流;黄伟研究员负责的海上风力发电生态效应评估项目也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组一致高度评价;廖一波、杜萍研究员对滩涂光伏发电的生态影响研究取得关键性进展。实验室服务海洋能源产业建设与健康运行的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梅显俊副所长带队在三门核电厂调研
协力保障浙江近岸海域环境攻坚战
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氮磷迁移转化关键过程及生态系统响应”和浙江省尖兵计划“近岸海域污染源解析、高效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等项目的支持下,曾江宁、杨志、王斌等持续对浙江近岸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浙江近岸水体无机氮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有了深入认识,浙江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动态受到长江径流、钱塘江径流和台湾暖流等共同作用,无机氮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运移路径由多因素共同控制,有一定规律性,同时具有受气候、气象、洋流、生物影响而呈现浓度变化的偶然性。相关研究工作成果提升了对浙江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季节性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的认识,成为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治理的科学参考。研究成果支撑了中国环科院《浙江省深化重点海域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编制。

海水营养盐含量精准分析,支撑精准化海洋环境管理
服务城市化湾区海洋生态风险防范
海湾是城市发展的桥头堡,湾美水亲、蓝绿交融、安全幸福已经成为湾区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目标,也是实验室开展海湾生态环境与人海和谐发展研究的追求目标。曾江宁、金海燕、冉莉华、杨志等于5月26-27日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参加了自然资源部大亚湾海洋风险与灾害野外观测研究站首届“2024年海洋风险与灾害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多重压力下的近海海洋风险与灾害应对及可持续发展“。冉莉华正高级工程师在会上分享了学术报告“大亚湾水体环境季节性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初步研究结果”,对2021-2022年间“大亚湾智慧海洋智能平台“海洋野外调查的理化生多学科结果进行了初步总结,为与会的海湾管理者、科研工作者聚焦大亚湾海洋风险防控主因子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信息。

实验室多名成员参加大亚湾2024年海洋风险与灾害学术研讨会

冉莉华正高级工程师在惠州大亚湾区智慧海洋研判中心做学术报告
引领浙江滩涂碳汇科学研究与计量
淤泥质滩涂是浙江省海岸线上最主要的海洋生境,约占浙江自然岸线的60%。水沙共同作用造就了淤泥质滩涂有机质的埋藏非常丰富。滩涂表面底栖硅藻的繁茂则为海洋鱼贝提供了充足食物。陆海交错则为陆源、海源有机质的横向输运和垂向沉降提供了巨大空间。生态实验室近年来通过系列研究诠释了淤泥质滩涂在碳汇、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支撑等方面的生态价值。然而,过去数十年的围填海浪潮已经造成浙江淤泥质滩涂的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2020年-2021年,廖一波、于培松为主的实验室人员,共同承担了整个浙江省的滩涂潮间带调查,并针对淤泥质滩涂的开发、保护、修复向管理部门献言献策。2024年5月,于培松、廖一波等带队在乐清湾滩涂开展研究工作,深化淤泥质滩涂在海洋双碳工作中的价值。

深入一线巾帼不让须眉,保护海洋汇聚绵薄之力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