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长江口缺氧酸化预警监测及浙江近海-东海多学科综合调查航次顺利完成

编辑:李德望、朱元励 时间:2021-09-14 访问次数::78

2021年9月4日上午,执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专项重点项目-浙江近海-东海多学科长期观测计划(LORCE-II期)和自然资源部预警监测司-长江口缺氧酸化预警监测项目联合航次任务的“润江1”顺利返航(图1)。本航次共历时16天,圆满完成了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工作。航次首席科学家为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实验室朱元励博士,来自二所卫动实验室、生态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及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二所联合培养的在读研究生共18名队员共同参加了本次调查。

合照1.jpg

图1 2021年8月东海多学科综合航次队员航前合影

航次围绕长江口及邻近东海的缺氧酸化和赤潮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观测,完成水文站位65个,生化站位55个。除了进行水文参数剖面观测、生物拖网、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常规要素分析外,本航次中还进行了关键碳汇参数(pCO2)的走航观测,初级生产力和水柱氮循环的培养实验,并开展了硝酸盐高分辨率剖面观测、浅海漂流捕获器采样、漂流浮标观测、雷达及遥感高光谱剖面数据走航观测、浮游生物泵深度采样等诸多新型观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本航次期间在受冲淡水影响的锋面区观测到大面积藻华,表层叶绿素浓度最高可达~60 μg/L(图2),并在部分站位观测到底层低氧现象,相关航次观测结果及相关机制机理尚在分析中。未来的研究工作将基于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II期工程—长江口缺氧酸化预警监测项目及LORCE计划继续开展多源观测手段和现场培养实验,结合长时序浮标观测,刻画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层缺氧酸化及海洋碳汇的关键过程,梳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规律,实现对长江口缺氧酸化趋势的预警预测。

水色对比图.png

图2 赤潮和非赤潮区水色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