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速递|MED联合指导研究生的全球蓝碳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发表

编辑:张棽然,曾江宁 时间:2023-10-07 访问次数::103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冯翠翠以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y developing global blue carbon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的研究论文。

论文接收次日收到Nature集团Nature Portfolio 和Springer Nature Communities邀稿在“Behind Paper”栏目分享该论文的研究经历。

1.png

蓝碳生态系统是海洋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盐沼和海草等沿海生态系统,其中碳储量,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增加地方福利方面的作正受到全球关注。然而,蓝碳长期时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全球评估尚未开展,蓝碳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减缓驱动力和全球范围内发展能力的社会经济干预措施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据此,冯翠翠同学在叶观琼和曾江宁两位导师的指导下,与香港大学、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合作,聚焦典型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构建了由驱动力、资源禀赋和发展能力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蓝碳发展指数(Blue carbon development index, BCDI),并对全球沿海136个国家的蓝碳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评价,并探讨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全球蓝碳合作模式,探索全球蓝碳合作的可行性,并量化合作国家的利益分配。

2.png

3.png

4.png

结果表明,近20年来,BCDI得分随区域绩效变化呈上升趋势,发展能力与蓝碳资源禀赋呈正相关。基于全球合作情景模拟,研究发现,与“一切照旧”情景相比,2030年全球深度合作情景下,沿海国家可提高全球平均BCDI得分,增加296 Mt的年碳固存,并产生1.3634亿美元的收入。

与陆地森林相比,被称为蓝碳生态系统的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具有更有效的碳储存。蓝碳生态系统覆盖了0.2%的海洋,却占海洋沉积物碳埋藏的50%。蓝碳生态系统作为缓解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对于海草床生态系统,海洋是否草化、海藻场的实际面积是否扩大、新增时空与气候变化时间及灾害天气事件空间的匹配性、藻食性海洋生物与海藻场之间是否存在生长悖论、海藻的碳代谢机制与C3和C4的关系、新出现海藻场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海藻场在不同气候带中的发生与生态结构变化、海藻场的物质能量提供机制、海藻场的生化指示及潜在价值等问题,对海洋经济转型和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章在线讯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1870-x

论文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1870-x.epdf

文章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