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团队发表论文揭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生物驱动的氮循环机制
近日,我室微生物团队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上发表了题为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nitrogen-cycling potentials in particle-attached and free-liv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region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探明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氮循环主要由颗粒附着型(particle-attached,PA)和自由生活型(free-living,FL)微生物群落共同驱动,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呈现显著功能差异。盐度、温度和营养盐是调控这两类群落结构及氮关键过程的核心要素。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在河口生态位的分工协作机制,为精准调控氮通量提供了理论支撑。海洋二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陈雨豪为本文第一作者,刘倩研究员为共同一作和通讯作者,许学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氮循环是维系沿海生态系统生产力、缓解富营养化与保持生态平衡的核心过程,而河口区作为咸淡水交汇的重要过渡带,是氮素输入、转化与输出的关键控制点。微生物是氮循环的主要驱动者,以栖息策略不同可分为颗粒附着型(particle-attached,PA)和自由生活型(free-living,FL)两类。厘清这两类群落在时间与空间上氮循环功能差异及其环境调控机制,对于深入认识河口氮素收支和制定调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于2019—2020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开展采样调查,采样站位沿盐度梯度覆盖河口、近岸及外海水域,季节包括春、夏、秋和冬季。结合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分析,系统解析了PA与FL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图1)。研究结果表明,氮循环基因在河口低盐高营养区丰度较高,以反硝化为主导过程,主要功能类群以Gammaproteobacteria和Betaproteobacteria为主,其中与硝化和反硝化相关的Nitrososphaeria在底层水体(尤其夏季)显著增加;盐度、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是塑造PA和FL群落结构及功能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温度与铵态氮则在调控特定反硝化基因(nirK、norB)丰度方面起关键作用。PA群落对盐度和硝酸盐浓度变化更敏感,整体多样性与丰富度普遍高于FL群落;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揭示多个由功能基因与特定类群组成的
2025-10-28 查看详情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874号